该项目以“东莞记忆”为核心理念,通过功能重塑、文化生态融合及遗产保护创新,将3.1万平方米低效空间转化为多元活力的公共领域。首开区一期以珊洲河滨水带生态修复、骑楼街微改造及西城楼公园活化为重点,延续历史文脉,重塑城市文化形象。 项目从“根”出发,通过还原消失的记忆,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血脉,融合经济、民生、文化、人文环境与城市公共配套的系统重构之路,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创新范例。
项目中兴路骑楼街主街历史老石板以现代材料承载着文化特色,漫步在中兴路,这条紧邻河道、充满水运商贸记忆的老街,以其独特的铺装设计,诉说着数代人的故事。骑楼下点缀的植物盆景延续着莞城岭南风情,重现麻石街巷的传统意象。由中兴路保留的“前店后仓”的格局串联街与河,在“老”与“新”的碰撞中注入新活力,将历史空间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消费场景,突破传统步行街的静态保护模式,实现“记忆生产”,吸引青年主理人与原住民共同创造“祖屋新记忆”。
溯源街区历史制式纹样,结合现代防滑工艺创新构建“地面时间轴”,与同时期的骑楼立面形成文化呼应,打造“可阅读的街道”,铺装溯源街区历史,结合现代工艺与同时期骑楼立面形成文化呼应。
针对巷道内古榕、祖屋周边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本次更新引入本土植被群落,并调节了场地微气候。街区中口袋公园保留场地榕筑共生与新增乡土乔灌木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以绿色再生为笔,续写古城生态与文化记忆的新篇章。
一河逐潮前 | 人与生活的记忆回流 “源起千年,自在潮前”是东莞记忆写下的城市印记。但当我们回溯历史就会发现,众人知晓“文化因水而生,城市因水而兴”,但少有人知晓莞城的母亲河,正是这条重焕光彩的珊洲河。珊洲河滨水文化带由中兴路保留的“前店后仓”的格局串联街与河,在“老”与“新”的碰撞中注入新活力,将历史空间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消费场景,突破传统步行街的静态保护模式,实现“记忆生产”,吸引青年主理人与原住民共同创造“祖屋新记忆”。流淌着的珊洲河焕发新姿,河涌的记忆,船只,河水,码头,熙熙攘攘攒动的人群再次汇入河畔,让水岸成为可近可亲的打卡地。
植物生态方面,延续榕阴水岸,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结合现有的自然景观如古榕树和水涌,以及居民的生活需求,精心打造了一处既保留旧时风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新空间,重现昔日码头的热闹景象,赋予珊洲河新的生命力。保留原生古榕树群并新增乡土乔灌木,形成层次丰富的滨河景观,增强岭南水乡绿意野趣。亲水慢行步道的增设,结合古渡头遗址展示,营造“人水相亲”的水岸公共空间。
说起“东莞记忆”,东莞文化广场和西城楼,是每个莞城人的童年。如今,改造后的西城楼公园,削弱 了迎恩门与公园的“割裂”关系, “拨开” 以往层叠的植被和栏杆,将公园与西城楼的阻隔卸下,使城楼从“孤岛”的视觉感受中跳脱出来,迎恩门全貌展现于前。
改造后的西城楼公园融入原有的白玉兰雕塑文化符号,通过微地形草坡柔化城市边界,利用微地形形成自然排水系统,形成兼具历史记忆与生态活力的全龄友好新地标。玉兰草坡、水岸剧场、观水云台、城门乐园、听水驿站……西城楼公园的全新开放,正为莞城带来新的想象力。眼前,玩水嬉戏的孩童、躺卧草坪的年轻人、古树下闲谈的老人,正构成新一代人的东莞记忆。
动态更新与社会价值 项目采用动态更新策略,使历史街区成为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使因河道淤积与功能衰退陷入沉寂的珊洲河畔恢复河岸生态,与基于历史商贸老埠头作为河涌游览的新游船码头来串联河涌。分期增加多处街区口袋公园,让街道更具探索感与趣味性的同时还改善了生态功能。
总结与展望 项目通过文化传承、生态修复与空间活化,成功将低效空间转化为多元活力的公共领域。实现了老城空间从“空心化”到“生命力再生”的跨越,重塑了城市文化形象,还培育了新的公共生活范式,成为莞邑大地上书写时代集体记忆的典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