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重檐·浮街廊语”为设计主题,聚焦于传统中式商业街的现代转译与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设计旨在平衡文化传承与当代功能需求,通过重构传统建筑语汇、激活街区公共空间,打造兼具历史记忆与商业活力的复合型街区,实现“老街新韵,重檐浮廊”的空间叙事。
1. “重檐”符号的现代演绎
- 形制提取:从传统中式重檐屋顶中提炼层叠交错的檐口线条,以钢结构与玻璃材质重新诠释,形成轻盈的现代坡屋顶轮廓。
- 功能复合:重檐结构不仅作为遮阳挡雨的界面,更整合灯光系统与导视装置,夜间通过光影投射形成“浮檐”效果,强化街区标识性。
2. “浮街”与廊道系统
- 立体廊语:打破传统单层街巷模式,通过架空连廊、悬挑平台与下沉庭院构建“三维浮街”,形成多标高游逛路径,串联商业节点与历史遗存。
- 材料对话:廊道采用镂空铝板与木纹混凝土,既呼应传统木构肌理,又体现现代工艺,形成新旧材料的时空对话。
3. 历史街区活化更新
- 织补肌理:保留原有街巷尺度与院落格局,植入“微更新”单元——如嵌入玻璃砖墙的残垣片段、改造为文创空间的旧宅,实现“修旧如隐”的轻干预。
- 场景赋能:通过铺装纹样(如青石板与铜条镶嵌的“年轮地刻”)、景观小品(如以老物件为原型的艺术装置)唤醒场所记忆。
4.空间组织与亮点
- 主街序列:以“起-承-转-合”布局重构商业动线,入口处设置“重檐门楼”作为精神堡垒,中段通过浮廊连接历史建筑改造的茶文化体验馆,末端以开放式戏台广场收尾。
- 灰空间渗透:檐下空间拓展为骑楼、外摆区与临时展陈区,模糊室内外边界,激发市井烟火气。
- 生态介入:引入垂直绿化与雨水花园,缓解热岛效应;传统瓦当纹样转化为排水口装饰,功能与美学并重。
|